CDC 大幅缩减食品安全监测范围:八大食源性感染仅追踪2种,专家忧监测能力削弱

| 分类: 业界八卦 | 热度: 1 ℃

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(CDC)于7月悄然调整了核心食品安全监测系统,将原本针对八种食源性感染的主动追踪,缩减为仅监测两种。这一变化引发食品安全专家担忧:食源性疾病的趋势监测与爆发预警能力可能大幅下降。

监测范围“大缩水”:从8种病原体砍至2种

此次调整的核心是CDC旗下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(FoodNet) ——该网络覆盖美国10个州,监测人口约5400万(占美国总人口16%),是美国唯一专注于“主动识别食源性疾病病例”的监测体系。

调整前,FoodNet 重点追踪8种常见食源性致病病原体,包括:弯曲杆菌、环孢子虫、李斯特菌、沙门氏菌、分泌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(STEC)、志贺氏菌、弧菌、鼠疫耶尔森菌。
调整后,监测名单仅保留沙门氏菌分泌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(STEC) 两种,其余6种病原体的主动追踪全部暂停。

缩减原因:资金不足,源于联邦机构预算削减

CDC向康涅狄格州卫生部门(FoodNet成员单位)提供的谈话要点显示,资金短缺是此次缩减的直接原因。CDC文件明确提到:“现有资金已无法支撑FoodNet对全部八种病原体的监测需求。”

这一资金压力与联邦层面的机构预算削减直接相关。特朗普政府此前对包括CDC在内的多个联邦机构实施大幅预算缩减,导致CDC今年已流失数百名员工,基层监测和执行能力受到冲击。

针对调整,CDC发言人解释称:“虽然FoodNet将聚焦沙门氏菌和STEC,但会保留核心基础设施与监测质量。缩减报告要求和相关活动,能让员工集中精力处理核心任务。”

专家警告:主动监测缺失,恐延误疫情预警与法规完善

尽管CDC表示仍可通过“国家可报告疾病监测系统”“李斯特菌专项倡议”等渠道收集感染数据,但食品安全专家指出,这些系统均属于被动监测——仅依赖医疗机构、实验室主动上报病例,而非像FoodNet那样主动筛查、追踪潜在病例。这种差异可能带来两大风险:

  1. 难以及时发现爆发趋势:被动监测依赖“病例先被识别再上报”,往往存在滞后性;而主动监测能更早捕捉到聚集性病例信号,为疫情控制争取时间。例如,李斯特菌感染虽有专项监测,但环孢子虫、弧菌等病原体的爆发可能因失去主动追踪而被忽视。
  2. 影响食品安全法规完善:监测数据是制定、修订食品安全法规的核心依据。佛罗里达大学新兴病原体研究所主任J. Glenn Morris直言:“如果不再主动寻找食源性疾病,看似病例数会‘减少’,但这会误导公众对风险的认知,甚至削弱完善食品安全法规的动力。”他担忧:“这种做法本质上是‘掩耳盗铃’,可能让美国食品安全体系逐渐失守。”
声明: 猎游人 每天为你带来最新的游戏和硬件打折情报,帮你精心挑选值得玩的游戏,让您的钱花的更值!本站信息大部分来自于网友爆料,如果您发现了优质的游戏或好的价格,不妨爆料给我们吧(谢绝任何商业爆料)!

0条评论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姓名 (必填)
邮箱 (必填)
网站

暂时木有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