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芯片逼近物理极限,晶圆级系统成新方向

| 分类: 硬件情报 | 热度: 1 ℃

现代半导体技术正面临一个根本性瓶颈:物理定律的限制

过去数十年,芯片性能的提升依赖于晶体管尺寸的持续缩小(即摩尔定律)。但如今,最先进的逻辑芯片已进入 2 纳米甚至更小节点,进一步缩放的边际收益急剧下降。与此同时,人工智能、大规模模拟和数据中心计算对算力与内存带宽的需求仍在高速增长。

这一矛盾促使行业重新思考计算硬件的底层架构——从“更小的晶体管”转向“更大的集成单位”

掩膜极限:芯片尺寸的天花板

当前芯片制造依赖 极紫外光刻(EUV),由荷兰 ASML 公司主导。其最新高数值孔径(High-NA)EUV 设备售价高达 3.8 亿美元,通过光掩膜在硅晶圆上投射电路图案。

然而,光刻系统存在一个硬性约束:掩膜尺寸限制。标准光掩膜最大曝光面积约为 26×33 毫米,对应单个芯片裸片(die)面积上限约 800 平方毫米

这意味着,即使工艺再先进,单颗芯片的晶体管数量和功能集成度仍有上限。Nvidia 的 H100 GPU 裸片面积已达 814 mm²,几乎触及极限。

应对策略:Chiplet 与封装创新

为突破单裸片限制,行业转向 Chiplet(小芯片)架构:将大系统拆分为多个功能模块(如计算、I/O、缓存),分别制造后再通过先进封装(如 CoWoS、EMIB)互联。

这种方法在 AMD、Intel、Nvidia 的产品中已广泛应用。但其代价是:

  • 芯片间通信延迟增加
  • 功耗上升
  • 封装复杂度与成本显著提高
  • 系统整体带宽受限于互连密度

Chiplet 是当前的主流方案,但它仍是“多芯片拼接”,而非“一体集成”。

微芯片逼近物理极限,晶圆级系统成新方向

晶圆级集成:另一种路径

部分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探索更激进的方向——放弃切割晶圆,直接以整片硅晶圆作为单一计算单元。这种架构称为 晶圆级集成(Wafer-Scale Integration, WSI)

代表案例:

  • Cerebras Systems:其 WSE-3 晶圆级引擎包含 4 万亿晶体管(对比 H100 的 800 亿),裸片面积达 46,225 mm²(远超掩膜限制)。关键优势在于:
    • 内存直接嵌入晶圆,与计算单元紧密耦合
    • 片上通信延迟极低
    • 系统带宽达传统架构的 7000 倍(官方数据)
  • 特斯拉 Dojo:曾尝试构建超大规模晶圆级训练芯片,虽项目已暂停,但验证了可行性。
  • Lam Research 旗下 Multibeam:开发 多柱电子束光刻技术,可绕过传统光掩膜限制,直接在更大面积上写入电路,为 WSI 提供制造可能。

挑战与前景

晶圆级集成并非万能解:

  • 良率问题:晶圆存在天然缺陷,传统芯片通过切割筛选良品,而 WSI 需依赖冗余设计或容错逻辑
  • 制造复杂度:整片集成对工艺一致性、热管理、供电提出极高要求
  • 成本与生态:目前仅适用于特定高性能场景(如 AI 训练),难以普及至消费级市场

但对某些任务(如超大规模矩阵运算、图神经网络),WSI 的能效比和延迟优势不可替代。

声明: 猎游人 每天为你带来最新的游戏和硬件打折情报,帮你精心挑选值得玩的游戏,让您的钱花的更值!本站信息大部分来自于网友爆料,如果您发现了优质的游戏或好的价格,不妨爆料给我们吧(谢绝任何商业爆料)!

0条评论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姓名 (必填)
邮箱 (必填)
网站

暂时木有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