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 AI 芯片功耗持续攀升,传统的风冷与冷板式液冷已逼近物理极限。微软近日宣布,其研发多年的嵌入式微流控液体冷却技术已进入可量产阶段——通过在芯片背面蚀刻微型流道,将冷却液直接引导至热源核心区域,实现前所未有的散热效率。
实验室数据显示:
- 峰值硅温度降低高达 65%
- 冷却性能较传统冷板提升最高 3 倍
- 无需超低温制冷剂,节能且兼容现有数据中心架构
这项技术不仅关乎降温本身,更可能重塑未来高密度计算芯片的设计方式。
为什么需要“芯片级”冷却?
现代 AI 加速器(如 GPU、TPU)的局部功率密度已超过 1000 W/cm²,接近喷气发动机燃烧室水平。在这种条件下,即使使用高效的外部冷板,热量仍需穿过多层材料才能被带走,导致:
- 热点积聚
- 频率降频
- 性能波动
而微软的新方法跳过了这些中间环节——直接在硅片上开凿冷却通道,让液体几乎“贴着”晶体管流动,极大缩短了热传导路径。
技术原理:从“表面冷却”到“内部疏导”
传统液冷依赖金属冷板接触芯片封装顶部,属于“被动导热”。
微软的技术则是“主动嵌入”:
- 在芯片制造完成后,于其背面蚀刻出宽度仅几十微米的微流控通道网络;
- 冷却液通过这些通道直接流经高热区(如计算核心、缓存);
- 热量被迅速带走,整个过程发生在芯片内部。
这类似于给处理器装上“血管系统”,实现真正的“内循环冷却”。
如何设计最优流道?AI + 自然仿生
微通道并非简单直线排列。如果布局不合理,会出现流体死区或压降过大等问题。
为此,微软联合瑞士初创公司 Corintis,利用 AI 模型对流道几何结构进行优化。最终生成的图案并非规整网格,而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高效输运系统:
- 类似叶脉的分支结构
- 接近蝴蝶翅膀的网状分布
这种仿生设计能在最小压损下实现最大覆盖,显著提升单位体积的换热效率。
同时,通道深度必须精确控制:太浅则散热不足,太深则削弱硅基底机械强度。微软已掌握纳米级蚀刻工艺,在不牺牲可靠性的前提下完成集成。
两种实现路径
目前微软探索了两种技术路线:
后者已申请专利,允许将该冷却结构作为通用组件用于不同芯片组合,更具灵活性。
实际效益:不只是降温
这项技术带来的影响远超温度数字本身:
- 更高持续性能:减少因过热导致的降频,提升吞吐量
- 支持更高功率密度设计:在相同面积内集成更多算力
- 节能增效:无需额外制冷设备即可维持低温运行,降低 PUE
- 减少服务器闲置:在 Teams 等周期性负载场景中,突发性能更强,可减少冗余资源配置
微软云运营与创新部门 CTO Judy Priest 表示:
“微流控冷却将使我们能够设计出功率密度更高的芯片,从而在更小空间内提供客户真正关心的功能和性能。”
当前进展与商业化
- 已完成多轮实验室测试,验证可靠性与可制造性
- 找到兼容硅材料的稳定冷却液配方
- 完成与现有芯片工艺的整合流程
- 技术已准备就绪,可用于微软自研芯片的大规模生产
此外,第三方企业可通过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, LLC 获取授权,应用于自有芯片设计。
尽管尚未公布具体落地时间表,但结合微软 Azure 对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节奏,预计将在下一代数据中心平台中率先应用。
并非唯一玩家
微软并非唯一探索此方向的企业。IBM 也拥有类似专利,提出在硅中介层(interposer)中构建流体通道。行业共识正在形成:未来的高性能芯片,必须从“设计之初”就考虑冷却路径。
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