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(Apollo Global Management)首席经济学家 Torsten Sløk 近日发出警告:当前AI企业的估值已远超2000年代初的互联网泡沫时期,若泡沫破裂,其影响或将更加深远。
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关注,尤其是在 AI 投资狂潮席卷全球的当下。
AI估值已超互联网泡沫时期
Sløk 指出,目前全球十大AI公司的估值已显著高于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水平。他在推文中对比了当前 AI 领域的头部公司与当年互联网企业的市盈率、市值与营收之间的差距,得出结论:
“AI 企业的估值与盈利之间的脱节程度,比互联网泡沫时期更严重。”
他强调,这种“估值泡沫”主要集中在苹果、微软、Meta、谷歌、亚马逊、OpenAI 等科技巨头,它们因 AI 投资热潮而股价飙升。
但问题在于: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具备与估值匹配的盈利能力?
互联网泡沫回顾:历史是否会重演?
回顾历史,2000年代初的互联网泡沫曾席卷全球。数万亿美元的资金涌入互联网初创企业,许多公司尚未盈利,估值却一路狂飙。
最终泡沫破裂,大量公司倒闭,即使是亚马逊等幸存者,也在泡沫破裂后经历了市值与收入的大幅缩水。
Sløk 认为,如今的人工智能热潮与当年如出一辙:
- 投资热情高涨;
- 估值远超盈利能力;
- 资本市场对 AI 的期待已脱离现实基础。
不同的是,这次的泡沫规模更大、影响更广。
AI 泡沫的“烧钱现实”
尽管人工智能被广泛认为是未来技术的核心,但目前其商业化成果仍有限。然而,科技公司仍在持续投入巨额资金:
- Meta:曾为元宇宙投入数百亿美元,随后迅速转向 AI;
- OpenAI:指控 Meta 向 AI 人才提供高达 1 亿美元的签约奖金;
- CoreWeave:计划投资 60 亿美元建设 AI 数据中心;
- 亚马逊:正考虑向 Anthropic 追加 80 亿美元投资;
- Nvidia:推动 5000 亿美元投资“AI 工厂”,试图打造新一代计算基础设施。
这些投资虽然代表了对未来技术的期待,但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。
从区块链到元宇宙:AI 会是下一个“幻灭”吗?
Sløk 还指出,过去几年中已有多个“未来技术”未能兑现承诺:
- NFT 与区块链:曾被认为将重塑金融与艺术市场,但热度已大幅消退;
- 元宇宙:Meta 曾重金投入,但最终转向 AI,仿佛元宇宙从未发生;
- VR/AR:虽有进展,但仍未成为主流。
这些趋势的共同点是:炒作先行,落地滞后。而人工智能,目前正处于类似的“高预期”阶段。
虽然 AI 技术本身具有巨大潜力,但它的商业价值尚未充分显现。而市场对它的期待,已经远超现实。
泡沫破裂后的可能场景
Sløk 并未明确预测 AI 泡沫何时破裂,但他指出,当投资者意识到 AI 盈利周期远超预期时,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迎来调整。
可能的后果包括:
- 大规模裁员与投资削减:AI 初创公司首当其冲;
- 股价回调:科技巨头的 AI 相关业务将面临更严苛的财务审查;
- 行业整合:小公司被收购或倒闭,头部公司收缩 AI 投资;
- 资本撤出:风险投资将转向更稳健的技术领域。
不过,正如互联网泡沫破裂并未“杀死”互联网,AI 泡沫的破裂也不会意味着 AI 技术的终结。它仍将继续发展,只是以一种更理性、更务实的方式。
对科技与投资界的启示
对于科技从业者与投资者而言,Sløk 的警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视角:
- 不要盲目追逐“风口”:技术价值应建立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之上;
- 关注实际盈利能力:估值不应脱离收入和现金流;
- 警惕资本过度集中:当大量资金涌入单一领域,往往预示着高风险;
- 长期看好 AI,但短期需谨慎:技术趋势与市场泡沫之间需保持清醒界限。
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