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存储需求的爆炸式增长,正推动硬盘技术不断向容量极限冲刺。近日希捷实验室传来重磅突破:成功实现单碟片6.9TB的存储容量,这一成果首次让55TB至69TB级别的硬盘从理论走向物理可行,为数据中心等高密度存储场景带来新的想象空间。
单碟6.9TB:容量翻倍的技术突破
此次希捷达成的6.9TB单碟容量,较当前商用产品实现了跨越式提升——以希捷即将退市的30TB HAMR硬盘为例,其采用10张3TB碟片组合而成,而若替换为6.9TB单碟,在相同硬盘规格下,容量可直接翻倍至69TB;即使采用8张碟片设计,也能实现55.2TB的超大容量,远超现有产品水平。

这一突破的核心支撑,是希捷深耕多年的热辅助磁记录(HAMR)技术。简单来说,HAMR技术通过热诱导降低磁介质的矫顽力,从而在更小的物理空间内写入更多数据。在之前的商用产品中,HAMR已与Mozaic 3+技术结合,显著减小了碟片介质的晶粒尺寸,为容量提升奠定了基础。而此次6.9TB单碟的实现,意味着希捷在HAMR技术的优化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技术路线图明确:2030年商用,2040年冲击PB级
尽管实验室成果令人振奋,但消费者仍需耐心等待。希捷官方透露,6.9TB单碟片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,预计要到2030年才会正式应用于商用硬盘,距离大规模普及还有5年以上时间。
根据已公布的技术路线图,希捷将分阶段推进高容量碟片的产业化:
- 2027年:投产4TB单碟片,届时有望推出40TB级别的商用硬盘;
- 2028年:实现5TB单碟片量产,硬盘容量将向50TB级别迈进;
- 2029年:6TB单碟片正式落地,进一步推高硬盘容量上限;
- 2031年起:启动7TB至15TB单碟片的研发,为PB级(1024TB)硬盘铺路;
- 2040年前:目标实现PB级硬盘商用,彻底改写高密度存储的行业格局。

硬盘仍是长期存储核心:AI热潮下需求激增
在SSD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,硬盘为何依然是存储领域的核心力量?答案在于其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:
- 单位成本更低:硬盘的每TB存储成本远低于SSD,尤其适合PB级以上的大规模数据存储;
- 存储密度潜力大:此次希捷的技术突破再次证明,硬盘在单碟容量上仍有巨大提升空间;
- 可靠性稳步提升:随着技术迭代,硬盘的使用寿命和数据安全性持续优化,满足长期存储需求;
- 适配AI场景:AI训练、大数据分析等场景需要海量存储支撑,硬盘的高容量特性完美匹配这一需求,导致近年来硬盘订单积压严重,数据中心级硬盘供需矛盾尤为突出。


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