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手机应用列表,滚动到字母“N”开头的区域,一整排任天堂应用足以让用户眼花缭乱。随着全新购物应用的上线,Android 和 iOS 平台上的任天堂官方应用已达四款——Switch 主机配套应用、Nintendo Music 音乐应用、Nintendo Today 新闻应用,以及新增的商店应用。如果是使用 Switch Parental Controls 家长控制功能的用户,需要管理的应用数量还会增加到五个,不少玩家直言“实在太多了”。

这款新推出的商店应用,核心功能是让用户直接在手机上购买 Switch、Switch 2 相关的硬件设备、周边配件以及游戏产品。但在它到来之前,任天堂的移动应用生态已经呈现出“分散化”的特点,如今新应用的加入,更让这种分散感变得突出。
我行我素的策略:利弊交织的选择
任天堂向来是游戏行业中特立独行的存在,这种风格在移动应用布局上同样显现。与微软、索尼积极追逐行业开发趋势不同,任天堂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。
这种策略曾为它规避风险:在实时服务游戏成为行业热潮时,不少厂商投入巨额资金却遭遇失败,而任天堂的谨慎让它免受损失。但在用户体验的部分维度上,这种“慢半拍”也带来了困扰——语音聊天功能在其他主机平台早已成为标配,而任天堂直到 Switch 2 才实现主机原生支持。
如今在移动应用上,任天堂既想通过多产品布局探索新可能,又想追赶行业内的生态构建趋势,最终呈现出的却是混乱且让人有压力的体验。其实这些应用并非没有存在的价值,反而各自承载着特定功能:Switch 应用负责屏幕截图管理和社交互动,商店应用聚焦购物需求,Nintendo Today 能提供发售日期提醒,还曾抢先发布过官方独家公告,音乐应用则是聆听任天堂游戏原声的专属渠道。

功能重叠+体验割裂,用户呼唤整合
最让用户诟病的,是这些应用之间明显的功能重叠。游戏活动记录在主机应用和商店应用中都能查看,商店应用内的新闻页面甚至比专门的 Nintendo Today 内容更丰富。这种设计让用户不得不在多个应用间切换,徒增操作成本。
反观竞争对手,索尼和微软早已实现移动应用的高度整合。在 PlayStation 和 Xbox 的官方应用中,从查看游戏截图到跳转商店购物,整个流程无缝衔接,用户无需在多个应用间来回切换,体验更为流畅。
唯独音乐应用的独立性,部分用户表示可以理解——在综合管理类应用中叠加音乐播放功能,确实可能显得笨拙。但即便如此,这款应用仍被认为是“过度复杂的解决方案”。任天堂拥有众多经典游戏原声,却并未将这些音乐上架到 Spotify 等主流流媒体平台,用户想聆听官方曲目,只能专门下载这款应用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Nintendo Music 仅对 Nintendo Switch Online 订阅用户开放,目前应用内已上线《塞尔达传说》《马力欧》《喷射战士》等系列的原声,还支持循环播放、防剧透隐藏、根据游玩记录推荐曲目等功能。有用户猜测,这种“隔离式”布局可能是为了提升订阅服务的吸引力,也有观点认为,这与任天堂不愿支付流媒体平台版税、不想为作曲家署名有关——在音乐应用中,所有曲目均未标注作曲家信息,而若上架主流平台,这是必须履行的义务。
生态扩张的野心:别让数量稀释体验
随着游戏行业不断成熟,厂商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游戏本身,而是延伸到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争夺,甚至需要与社交媒体平台分庭抗礼。在其他厂商忙着将独占作品推向更多平台时,任天堂选择了一条更具野心的道路。
正如社长古川俊太郎在声明中所说:“我们希望任天堂成为人们自然而然转向的名字,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并陪伴家庭成长。” 这一战略不仅体现在移动应用上,还延伸到了 Alarmo 闹钟、My Mario 儿童系列、动画电影、主题公园,以及专为儿童设计的 Hello, Mario 应用等多个领域。
这些布局确实让任天堂的品牌渗透到生活的更多场景,部分策略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但移动应用的持续扩容,却可能走向反效果——当用户手机里需要为一家游戏公司保留五个甚至更多应用,且功能还存在重叠时,清理手机空间的念头便会油然而生。
任天堂的生态扩张野心值得肯定,但如何在丰富产品矩阵的同时,兼顾用户体验的简洁与高效,或许是其接下来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。毕竟,让用户轻松享受服务,才能真正让品牌融入日常生活。


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