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不是你日常办公桌上的键盘。
谷歌日本 Gboard 团队近日发布了一款名为 Gboard Dial Edition 的概念键盘——它没有传统按键,取而代之的是多个旋转编码器(dial),通过转动来输入文字。该项目并非商业产品,而是该团队一年一度的创意实验,并已将全部设计文件开源。
尽管外观奇特、操作反直觉,但它延续了近年来 Gboard 日本团队在“非典型输入设备”上的探索传统。
“我们想试试,如果完全抛弃按键,还能不能打字。”
一年一度的“键盘艺术展”
自2020年起,谷歌日本的 Gboard 团队每年10月都会推出一款非常规键盘设计,作为对人机交互可能性的趣味探索。这些项目不追求量产,也不解决实际效率问题,更像是技术极客的年度创作秀。
过往作品包括:
- 勺子键盘:用弯曲金属勺模拟压力感应输入;
- 摩斯码单键键盘:仅靠一个按钮完成所有输入;
- 尺子键盘:线性滑动设计,专为“只爱左右移动”的用户打造;
- 莫比乌斯带键盘(2024年):无限循环结构的3D打印键盘。
今年的 Gboard Dial Edition 延续这一传统,灵感来自老式旋转拨号电话。
如何用转盘打字?
这款键盘的核心是一个主转盘,用于选择 QWERTY 键位。其工作方式如下:
- 主转盘分为多个同心环,外圈选行,内圈选列,类似坐标定位;
- 辅助转盘分别控制功能区:空格、回车、退格、Shift 等;
- 输入时需连续旋转+确认,节奏接近老式电话拨号。
开发者声称这种方式“更沉思、更少出错”,并认为旋转动作比频繁敲击更符合人体工学,可能降低重复性劳损(RSI)风险。
此外,每次转动后转盘自动回弹的设计,会发出轻微“嗡嗡”声,带来一种怀旧的机械反馈感。
真的实用吗?可能不
虽然团队展示了织物覆盖版、配色方案甚至配套的转盘式鼠标支架(放上鼠标即可静音摄像头,取下恢复通话),但现实是:
- 输入速度远低于标准键盘;
- 学习成本极高;
- 多转盘协同操作容易误触;
- 开源固件基于 Raspberry Pi Pico,需自行烧录和调试。
更关键的是——这是一款由纯软件团队设计的硬件。他们精通输入法算法、词库预测和手势识别,但对物理交互工程、人因学和生产可行性了解有限。
结果就是:一个看起来很酷、拍视频很好看,但坐下来用五分钟就想换回普通键盘的东西。
设计的意义不在“可用”,而在“可思”
Gboard Dial Edition 并不是为了取代你的机械键盘,也不是暗示“转盘是未来”。
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出一个问题:
在触屏和语音输入日益普及的时代,我们是否还必须沿用19世纪打字机的布局逻辑?
通过极端地移除按键,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:
- 什么是“输入”?
- 我们为什么需要按键?
- 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表达意图?
正如团队所说:“我们不是硬件专家,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犯错。”
完全开源,欢迎“复刻即翻车”
谷歌已将该项目完整托管于 GitHub,遵循 Apache License 2.0 协议,包含:
- 3D 打印模型文件(STL)
- PCB 电路设计(KiCad 格式)
- 元器件清单(含 Raspberry Pi Pico 主控)
- MicroPython 固件
- 组装指南与接线说明
🔗 项目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google/mozc-devices/tree/main/mozc-dial
这意味着你可以下载文件、买零件、花几天时间组装……然后发现根本打不出一行完整句子。
而这,也许正是乐趣所在。
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