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公布的美国政府数据显示,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(CBP)在2020年至2024年间,将近2000名美国公民的DNA样本送入FBI的联合DNA索引系统(CODIS),其中包括未成年人,最小者年仅14岁。部分样本来自未被刑事指控的旅客,甚至存在“指控”字段空白的情况。
这一做法引发了关于法律授权、程序合规与公民隐私权的广泛质疑。
数据揭示:大规模遗传信息收集超出原有框架
根据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隐私与技术中心(GUPrivacy)对国土安全部(DHS)公开数据的分析,自2020年以来,DHS已向CODIS提交约260万份DNA档案,远超此前预测。其中绝大多数——近97%——是在民事拘留而非刑事逮捕背景下采集的。
这标志着CODIS的角色正在发生实质性转变:从一个主要用于暴力犯罪调查的法医数据库,逐步演变为涵盖移民、边境管控乃至普通公民的广义执法支持系统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档案不仅包括非公民,也涉及大量美国公民。研究人员估计,在此期间被录入系统的美国公民接近2000人,其中至少95人为未成年人。
法律边界模糊:采集依据与实际操作脱节
联邦法律《DNA鉴定法案》(2005年通过)规定,只有在刑事逮捕或特定重罪指控情况下,方可强制采集个人DNA。然而,CBP官员在实践中常以“民事处罚”为由进行口腔拭子采集——例如因文件问题被暂时扣留的旅客。
这种操作方式明显偏离了立法原意。更严重的是,许多记录中并未填写具体指控,表明部分采集缺乏明确法律基础。
此外,尽管法律允许对某些类别的非公民(如被控重罪的移民)采集DNA,但从未授权对美国公民、儿童或仅因行政原因被拘留者实施此类措施。
技术推动与政策变化加速扩张
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多项政策和技术变革的叠加效应:
- 2020年4月,司法部修订规则,取消此前对移民拘留者DNA采集的豁免条款,使DHS得以系统性开展采样;
- 同年,FBI批准使用快速DNA设备(Rapid DNA machines),可在两小时内完成从样本到CODIS兼容档案的生成,极大提升了处理效率;
- 此后,DHS在多个边境设施部署该技术,并计划进一步扩展至地方执法预订站。
据前FBI局长克里斯托弗·雷(Christopher Wray)2023年向参议院作证时披露,规则变更后,每月提交至CODIS的样本量从历史平均几千份飙升至超过9.2万份,增长逾十倍。这一激增导致数十万个试剂盒积压,形成新的执法盲区。
系统性监督缺失,数据留存无期限
目前,DHS内部缺乏统一的DNA采集监管机制。2021年,国土安全部监察长办公室曾发布报告指出,该部门“没有建立中央监督体系”,存在长期不合规风险,可能损害公众信任与公共安全。
一旦DNA档案进入CODIS:
- 物理样本通常被无限期保存;
- 没有自动删除机制;
- 即便后续证明拘留不当,也无明确程序申请移除记录。
这意味着,即使个体最终未被起诉或确认无违法行为,其遗传信息仍可能永久留在联邦执法数据库中,成为未来调查的潜在比对对象。
政策延续与未来风险
2025年1月,一项新的行政命令要求DHS使用“任何可用技术”验证边境人员身份与家庭关系,明确包含遗传检测。近期,联邦机构已启动招标,拟投入高达300万美元在全国各地安装更多Rapid DNA设备。
批评者指出,这种扩张正将原本针对高危罪犯的生物识别系统,转变为一种普遍化的监控基础设施,覆盖范围延伸至移民、旅客,甚至本国公民。
美国参议员罗恩·怀登(Ron Wyden)已致函司法部与国土安全部,要求解释为何采集儿童DNA,并质询CODIS是否具备拒绝非法获取样本的机制。他警告:“没有人应因其基因信息而被终身视为嫌疑人。”
学术与权利组织持续施压
乔治城大学及其合作组织已就DHS拒绝全面公开DNA采集程序记录提起诉讼,试图迫使政府披露更多细节,包括:
- 采集决策标准
- 样本存储地点与共享范围
- 是否存在第三方访问权限
“我们对国土安全部DNA采集活动的了解仍存在巨大空白,”乔治城大学隐私与技术中心研究与倡导主任斯蒂薇·格拉伯森(Stevie Glaberson)表示,“公众有权知道政府如何使用最敏感的生物数据。我们将继续推动透明度与问责。”(来源)
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