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们,年度科学整活盛典——搞笑诺贝尔奖(Ig Nobel) 又双叒叕来了!
这奖从1991年就开始“恶搞”诺贝尔奖,专挑那些“先让你笑到打鸣,再让你蹲在地上猛拍大腿:哎?好像有点道理”的研究。今年的颁奖礼照样整活拉满:有微型歌剧,有科学家被按头“24秒讲完研究+7个字总结”,连获奖演讲都限60秒——主打一个“废话少,脑洞大”。
不多bb,直接上今年的“离谱科学天花板”名单:
生物学奖:给奶牛画斑马纹,苍蝇看了直接懵圈
获奖者:一群日本科学家(Tomoki Kojima等)
研究题:把奶牛涂成斑马,能防苍蝇吗?
养牛的朋友都懂:苍蝇叮牛,堪比蚊子叮你——牛甩头、跺脚、甩尾巴、浑身抽搐,忙得像个没关紧的洗衣机,根本没空吃草躺平。结果就是:奶少了,肉瘦了,养牛户的钱包瘪了。
但有个生物就不怕苍蝇——斑马。科学家吵了几十年:斑马条纹是伪装?防天敌?还是防苍蝇?这群日本人说:别吵了,咱给奶牛画条纹试试!
他们找了6头怀孕的日本黑牛,用水性漆(下雨就掉,不伤害牛)给牛分了三组:
- 全斑马纹组
- 只画黑条纹组
- 啥也不画组(对照组)
结果绝了:斑马纹组的牛,身上苍蝇少了一大半,甩尾巴跺脚的次数也少了!唯一没咋变的是“皮肤抽搐”——可能这动作太省劲儿,牛习惯性抽两下。
科学家猜:可能条纹打乱了苍蝇的“导航系统”(比如偏振光感知),让苍蝇以为“这地方不平,落不了脚”。
网友锐评:建议给夏天的我也涂成斑马纹,蚊子看了都得迷路。
化学奖:往饭里加不粘锅涂层,吃撑不胖?
获奖者:Rotem Naftalovich等
研究题:吃聚四氟乙烯(Teflon,不粘锅那玩意儿)能当“零热量 filler”吗?
现在人减肥卷疯了:喝无糖可乐,吃零卡果冻,就想“胃里有东西,热量没增加”。这群科学家一拍脑袋:哎,不粘锅那涂层(聚四氟乙烯)不是 inert(惰性)吗?不被人体消化,没热量,还能当“饭的填充物”!
他们说:这玩意儿贼好——耐热、抗胃酸、没味道、还便宜,按“3份饭+1份Teflon粉”混着吃,保准吃撑不胖!
为了让大家不觉得“吃锅铲”,他们还疯狂找证据:
- 喂大鼠吃了没事!
- 实验室搅拌棒、膀胱导管、妇科植入物都用它!
- 连试管婴儿的导管都有它,还不影响精子活力!
网友:谢谢,宁可饿肚子,也不想吃一口“锅刮下来的粉”。
物理学奖:意大利人终于破解了“意面结块”千古难题
获奖者:Giacomo Bartolucci等(意大利物理学家)
研究题:为啥卡乔埃佩佩面(芝士胡椒面)总结块?咋做才顺滑?
卡乔埃佩佩面,看着简单:就意面、佩科里诺芝士、黑胡椒。但做起来能逼疯厨师——芝士一拌就结块,像嚼了一口“干硬的马苏里拉丝”,一点不奶油。
这群意大利人用显微镜+流体力学,测了无数次,终于找出了“反结块秘方”:
- 问题出在淀粉量:煮面水的淀粉太少,直接拌芝士必结块;
- 传统“煮面水+芝士”的方法,温度难控制,还是容易结块;
- 正确操作:4克玉米淀粉+40克水,煮成糊糊,再混芝士!淀粉量得是芝士的2%-3%——少了结块,多了凉了变硬,咬不动。
他们还补了一句:黑胡椒先烤10秒,香味翻三倍。
意大利厨师:早说啊!我跟结块面斗了十年了!
工程设计奖:给鞋架装紫外线灯,臭鞋秒变“香薰机”
获奖者:Vikash Kumar和Sarthak Mittal(印度大学生)
研究题:鞋架里的臭鞋,怎么搞才不辣眼睛?
在印度,天热脚汗多,鞋一闷,就成了“细菌培养皿”(尤其是产臭味的Kytococcus sedentarius菌)。鞋架一关门,那味儿——能把邻居家的狗熏跑。
这俩大学生找了149个大一学生调研:
- 一半人对鞋臭忍无可忍;
- 90%的人把鞋塞鞋架;
- 大家只会“晒太阳、喷除臭剂”,根本不知道有茶树油、异丙醇这些抗臭神器。
于是他们造了个“防臭鞋架”:内置UV-C紫外线灯,照2-3分钟,就能杀死细菌,臭味没了。
他们测试用的是“运动员的臭鞋”——据说是“能当生化武器”的级别。结果:照完之后,鞋架里能闻出“阳光的味道”。
网友:建议批量生产,拯救合租党和办公室鞋架!
航空奖:蝙蝠喝了酒,飞行能撞墙
获奖者:Francisco Sánchez等
研究题:蝙蝠喝了乙醇(酒精),会“醉驾”吗?
自然界里,熟水果会发酵出酒精,有些动物吃了会醉。埃及果蝠就不爱吃高酒精水果——科学家猜:是不是怕喝了醉,飞不动?
他们找了个户外飞行走廊,给蝙蝠喂“不同度数的酒精饮料”,然后看蝙蝠飞完全程的时间,再用麦克风录蝙蝠的“回声定位”。
结果:喝了最高度数酒精的蝙蝠,飞完全程慢了一倍,回声定位还不准,差点撞墙上!
科学家:看来蝙蝠也懂“喝酒不开飞,开飞不喝酒”。
心理学奖:夸人“聪明”,能夸出自恋狂
获奖者:Marcin Zajenkowski等
研究题:告诉别人“你很聪明”,会让他变自恋吗?
自恋分两种:
- 脆弱型:怕社交,自尊低,容易emo;
- 宏大型:爱装X,觉得自己超聪明,自尊爆棚。
主流观点是“自恋导致过度自信”,但这群人说:万一反过来呢?“夸人聪明”会不会让人变自恋?
他们找了361个波兰人,先测IQ,再让他们自评“我比别人聪明吗”,然后分两组:
- 一组夸:“你IQ真的比大多数人高!”
- 一组骂:“你IQ不行啊。”
结果:夸完之后,人真的变“宏大自恋”了——觉得自己更特别;骂完之后,人更自卑了,而且“骂的影响比夸的大”。
科学家:所以别乱夸人聪明,小心夸出个“普信男/女”;也别乱骂,容易骂出内伤。
营养奖:西非蜥蜴只吃四奶酪披萨,不吃“四季披萨”
获奖者:Daniele Dendi等
研究题:彩虹蜥蜴(西非常见)吃披萨吗?有配料偏好吗?
在多哥的海滨度假村,科学家亲眼看见:一只彩虹蜥蜴偷了游客的四奶酪披萨,吃得津津有味。
他们瞬间上头:这是巧合,还是蜥蜴真的爱披萨?还挑配料?
于是找了9只蜥蜴,在10米外摆两盘披萨:
- A盘:四奶酪披萨
- B盘:四季披萨(有火腿、蘑菇、橄榄)
15分钟后,蜥蜴全冲去吃四奶酪披萨,还为了剩片打架,四季披萨连碰都不碰。
科学家猜:可能奶酪有“化学吸引力”,或者蜥蜴觉得“芝士就是力量”。
网友:建议下次测“菠萝披萨”,看蜥蜴会不会吐。
儿科学奖:妈妈吃大蒜,宝宝吃奶更积极
获奖者:Julie Mennella和Gary Beauchamp
研究题:妈妈吃大蒜,乳汁会变味吗?宝宝爱喝吗?
大蒜这东西,吃了之后汗味、口气都会变——那妈妈吃了,乳汁会不会变臭?宝宝还喝吗?
他们找了8个哺乳期妈妈,先让她们禁食大蒜、洋葱这些“重口味”,采一次乳汁;再让妈妈吃大蒜胶囊(或安慰剂),再采乳汁。
结果:
- 吃了大蒜的妈妈,乳汁真的变“蒜香”了,2小时味最浓;
- 宝宝反而更爱喝!吸奶时间更长,吮吸次数更多!
科学家:可能宝宝在娘胎里就习惯大蒜味了,觉得“这味儿熟悉,香!” 说不定还能帮宝宝断奶后不挑食。
文学奖:医生记了35年“指甲生长日记”,写得像散文
获奖者:已故William B. Bean博士
研究题:我的指甲35年里,长得有多快?
你没看错,文学奖颁给了“指甲生长记录”——因为这位医生写得太骚了。
他35年里每天记指甲生长速度,最后总结:“指甲是角蛋白做的慢镜头曲线,在时间的横轴上爬过年龄。” 还引用中世纪占星术、《白鲸记》,吐槽现代医学“太枯燥,像个没感情的健康中心”。
他还发现了几个冷知识:
- 年纪越大,指甲长得越慢;
- 小孩指甲比成人快;
- 天热、咬指甲(刺激血流),指甲长得快;
- 人死了指甲不会长!是皮肤收缩,显得指甲长了。
网友:这哪是研究报告,这是“指甲版《瓦尔登湖》”啊!
和平奖:喝口小酒,外语说得更溜?
获奖者:Fritz Renner等
研究题:喝醉酒,外语流利度会变好吗?
双语者圈里一直有个传说:“喝两口,外语说得更顺”——但酒精明明会搞坏“执行功能”(比如记忆力、自控力),这不是矛盾吗?
这群人找了50个“母语德语、精通荷兰语”的学生,分两组:
- 一组喝“伏特加+苦柠檬”,喝到微醺;
- 一组喝水。
然后让他们跟荷兰人用荷兰语聊天,再让荷兰人打分。
结果惊了:微醺组的荷兰语流利度,居然比喝水组高!而且不是“荷兰勇气”(喝酒变自信),是真的“不紧张了,说得更顺”。
科学家:可能酒精降低了“语言焦虑”,让大脑不纠结“语法对不对”,反而说得更自然。
网友:下次考雅思口语前,高低整两口?(别真试,挂了不负责)
最后说句正经的
搞笑诺贝尔奖看似离谱,但每项研究都藏着“小问题背后的大科学”:给奶牛画条纹能减少农药使用,破解意面结块是流体力学应用,鞋架防臭能改善公共卫生……
毕竟科学的本质,不就是“对世界保持好奇,哪怕问题很傻”吗?
明年的脑洞,我已经开始期待了!
0条评论